“中华话语” (英文和中文版)系列丛书于2016年起由环球世纪出版社出版。20世纪下半叶,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成就是认识到“话语”在理解人们日常生活和构建社会现实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将话语的研究和分析置于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话语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并自此不断发展。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特别是在最近的十年中,许多中国学者试图运用话语分析框架来描述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中各种“话语”的产生和传播,以及话语在构建社会现实中的功能。因此,在语言学、传播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教育学、国际关系和文学批评等领域发表了大量研究,其中许多是开创性和创新性的。尽管中国学者的成就在数量和质量上仍与西方学者有差距,但这些研究在从话语构建的角度理解当代中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语料库的批判性话语分析始于1990年代。其支持者将语料库方法与CDA结合起来,有效地消除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之间的隔阂,并为话语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更强的基础。自那以后,学者们一直在探索更多结合语料库和批判性话语分析的方法。保罗·贝克(Paul Baker)的《使用语料库进行话语分析》(2006年)一书提供了许多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分析技术的概述,标志着这一方法向成熟迈出了重要一步。
本系列涵盖围绕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时事、语言和人民的话语研究。此外,它倡导一种跨学科、多视角、多方法的知识,融合中国文化并具有全球视野,桥接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距,并为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更多详情请参见本系列的两个总序言。
点击这里访问英文页面。